市司法局:首创跨区域联合矫正新模式

发表时间: 2021-04-06     来源: 常熟市域社会治理     浏览量:4915 次

市司法局:首创跨区域联合矫正新模式

市司法局社区矫正中心常福分中心于2020年10月挂牌成立,融合虞山街道、常福街道、海虞镇三个板块矫正执法力量,负责管理三个板块139名社区矫正对象、620名安帮对象和60名后续照管对象。自分中心成立以来,在司法局的具体指导下,着力强化力量资源融合和工作机制创新,积极探索跨区域联合矫正新路径,全面打造集监督管理、教育帮扶、矛盾化解、法律服务、心理服务、职业指导于一体的跨区域社区矫正模式,形成了“1+1+1>3”的集成效应,不仅实现了人员的“物理组合”,更实现了工作的“化学聚变”。

一、集中人力物力,推动社区矫正工作专业化智慧化

一是设施设备先进到位结合常福分中心建设,着力配优配强设施设备,建成服刑人员家属远程视频会见、视频会议、信息采集、电子刷卡、心理测试等多套系统设备,设置心理咨询室、宣泄室、损害修复室和检察联络室等多个功能室,整合人民调解室、就业指导室、社区矫正执法办公室、驻分中心民警办公室等多个职能办公室,上线“互联网无人律所”等先进设备,实现了设施设备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变。目前,服刑人员家属通过远程视频系统已成功会见42人/次,极大地便捷了工作。二是工作人员配备到位。从虞山街道、常福街道、海虞镇抽调 3名执法者、9名司法助理、1名调解员和1名就业指导老师,共14名工作人员常驻合署办公,有效聚集人员力量,强化日常管理。同时,整合社区精防医生、专业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等社会力量,为特殊人群提供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矫治、就业指导培训等服务,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联合作战”的转变。三是信息数据整合到位。积极构建网格化治理平台,充分发挥大数据力量,依托特殊人群网格化管理巡察系统,利用智慧大屏分级显示管理区域内特殊人群的基本信息、管理等级、风险等级等内容,着力强化实时动态监管和分析研判,打造从分中心—所属板块—行政村(社区)—管理对象的四级管理模式,实现了从数据分散、掌控乏力到“一点知全貌”的转变。

二、集成有效举措,推动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长效化

一是促进工作行为制度化常福分中心将组织机构、工作流程、职责清单、工作纪律等一一上墙,便于制度执行到位、干部群众知晓到位。对每名矫正对象实行一人一档,工作档案详细记录帮教协议、监督协议及矫正对象的思想分析、矫正措施、矫正方案、遵守日常规定等,执行档案详细归纳各类法律文书、日常执法情况记录等,逐步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基础数据库。创新制定社区矫正对象“七慎七禁”禁止令,及时下发管辖区域内每名社区矫正对象,做到人手一份,一问即答。二是实现执法巡查规范化。创新制定定期和不定期夜间巡查和突击检查计划,采取“不打招呼、不发通知、随机抽取”亮灯执法、司警联合模式,通过蓝信APP随机抽取社区矫正对象,结合定位轨迹赶赴定位点核查情况,防止出现夜间管理空档现象,着力构建全天候、全时段、全过程的信息化监管机制。三是推动教育帮扶常态化把特殊人群的教育重塑作为工作重点,在日常工作中,严格对管理对象的日常签到、思想汇报等及时把控。每周召开一次分析研判会,研判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后续照管工作,对查找出的问题隐患及时研究解决。常态化举行见面会,开展法律常识、公共道德等教育活动,加强宣传引导,增强管理对象的法制观念、道德素养和悔罪自新意识。聚焦困难群体,在分中心内设置安置帮教临时救助点开展特殊人群及其家属扶贫帮困活动帮助特殊人群临时缓解生活困难

三、集聚优势资源,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协同化创新化

一是创新“社区矫正+心理咨询”模式创新成立润心心理咨询室,组建一支包括4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内的专业力量,以及社区精防医生、社区民警、司法助理等共同参与的心理咨询专业队伍,心理咨询师与社区矫正人员面对面交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同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引导他们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重塑自我,为重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创新“社区咨询+就业指导”模式。挂牌设立由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孙跃中老师领衔的工作室,为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对象提供专业的就业咨询服务,邀请行业能手开展各类技能培训活动,畅通职业技能培训渠道,提高矫正对象回归、融入社会的职业能力。三是创新“社区合作+多方联动”模式。开创常熟警司联动、检司配合、法司合作特色,由各片区派出所社区民警全程参与社区矫正对象日常监管、社会调查、季度评审、训诫警告和刑满释放人员的安置帮教等工作;由联络检察官及时监督分中心社区矫正规范执法情况,提出执法建议和意见;与市人民法院法警大队党支部开展互帮共建,定期邀请法警大队干警到分中心进行授课宣讲;与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开展常态化合作,通过师生团普法宣讲,为特殊人群提供法律咨询和答疑服务。